【观点】苗耘、刘念才: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研究

2020-04-16Views:1528

近年来,大学排名影响日益扩大,从最初为学生提供信息的择校指南逐渐发展至今被高校、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广泛应用。每一个应用主体在应用排名时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所希望达成的目的,要想引导应用主体合理有度地应用大学排名,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994-2014年间的130篇学术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全面系统地总结出了不同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10种具体原因/目的。

从应用主体来看,其应用排名的目的主要包括:(1)提升排名名次。随着排名影响力的增大,排名位次已经逐渐成为高校质量、形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象征,高校很难对排名结果视若无睹,许多高校将提升排名名次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2)高校竞争资源。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教师、政府和捐赠者将排名作为参考信息,高校办学所依托的资源的流向无形中受到排名很大影响,很多学校不得不在日常的学术和管理事务中尽可能地利用排名的影响力来竞争资源;(3)提升声誉或地位。高校在排名中的表现已经成为高校声誉和地位的重要表现,也影响着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生、企业、校友、捐赠者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声誉和地位。提升声誉和地位成为各类主体参考排名、应用排名的重要目的;(4)获取信息和数据。提供信息和数据是大学排名诞生的最初目的,也是各类主体应用大学排名最基本的目的,例如学生获得择校信息、企业获取招聘信息、学校和政府获取高校间的比较信息等;(5)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大学排名作为一种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价手段,促成了高校和政府等应用主体以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改革。

从排名本身来看,其本身具有以下属性:(1)排名指标的导向性。排名机构选取什么样的指标、如何对指标进行定义、收集哪些数据来支撑这些指标都可能成为决定排名结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排名指标成为引发主体应用行为、引导主体应用方式的直接原因;(2)排名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大学排名的影响力日渐增加,使更多的学生、公众、企业甚至政府和高校无法忽视排名这一评估手段,在进行个体或机构决策时考虑排名;(3)排名填补了信息空白。大学排名的数据和结果中包含了能够满足各应用主体需要的、丰富的高等教育比较和评估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众对于大学这一象牙塔信息的空白和不足;(4)排名简单易获取。对于对高等教育领域不熟悉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来说,排名表的形式简洁直观,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报纸、杂志、网络等获取排名信息的渠道成本低廉,获取难度低,也有利于排名影响力的扩大;(5)排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排名大多是由独立于高等教育的媒体机构、学术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发布,选择的指标也多是被普遍认可的较为科学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为客观和可信的数据和方法,更加促进了各主体对大学排名的信任和使用。

在上述两个类别10个具体的排名应用原因/目的中,提升排名名次和排名指标的导向性分别是各自类别中被提及最多的因素。根据社会学中“反应性”(reactivity)行为的概念,如果将大学排名看作是对大学的评估和测量,大学作为被测量的对象针对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测量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变行为、提升名次的做法是反应性行为的表现。

在实际应用中,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往往复杂而又相互联系,是多种原因共同促成的结果,而不是仅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大学排名的多个应用主体的应用原因/目的之间、同一个主体的多个应用原因/目的之间也是复杂而又相互联系,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同一个主体的多个应用原因/目的之间也可能出现矛盾与冲突。最常见的就是高校提升排名名次与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排名名次的提升和保持通常是短期利益的体现,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则是每一所高校都应该追求的长期利益。



        来源:

        苗耘, 刘念才. 各主体应用大学排名的原因/目的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38(1):64-72,93.

         作者介绍:

         苗耘,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大学评价与排名。

         刘念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研究、大学评价与排名、定量科学评价与科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