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count登录 Chinese
  • Home
  • About
    SOE at a Glance
    Message from the Dean
    Leadership
    Committees
    Advisory Committee Academic Council Academic Degrees Committee Teaching Committee
    Administration
    General Office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of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 Faculty
    Full-Time Faculty Members
    Guest Faculty Members
    Adjunct Faculty Members
    Postdocs & Research Associates
  • Academics
    Summer School
    Graduate Programs & Admission
    Visiting Scholars & Students
    International Graduate Admissions
  • Students
    Student Instructors
    Graduate Students' Union
    Students’ Life
  • Research
    Research Centers
    Center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CWCU) Center for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CSAHD) Center for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CI)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ata and Evaluation (CEBE) Center for School Mental Health Research (CSMHR) Center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Policy (CELP) Center for Education Theory (CFET) Center for Future Education (CF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Library of Education
    Selected Articles
    Selected Books
    Selected Conferences
    Selected Grants
  • Outreach
    Government Consultations
    University Service
    Community Engagement
  • Join Us
  • 082019-11
    【观点】杨希、王倩、李欢:中外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贡献的比较:基于指标与案例分析

    当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下,我国亟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基于新经济增长理论,一流大学可以通过促进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它可以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另一方面,一流大学也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本研究基于可比数据和案例,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了中外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贡献的差异,重点探讨了两个问题:(1)我国与国外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贡献存在哪些差距?(2)我国与国外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贡献的差异主要由哪些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因素造成?


    在定量分析方面,本研究选取了大学技术转让收入、大学专利转让比例、大学高管及股东校友创业上市企业市值(后文简称校友创业市值)3个指标来反映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的贡献。样本选择方面,本研究进行对比的前提是大学均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究根据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选择了10所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大学样本组,10所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样本组。在案例大学选择方面,本研究从典型性、数据可得性以及对我国的借鉴比较价值等方面进行权衡,选择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后文简称S校)和国内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A校作为分析案例。案例分析部分主要参考了一流大学创新型经济贡献的两个途径,从技术转化和创业支持两方面对案例大学进行分析。

    研究通过比较中外不同组别一流大学的指标,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

    (1)在技术转让收入指标上,中国顶尖大学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但与世界顶尖大学组仍然存在较显著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一流大学组的技术转让收入与世界一流大学组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指标得分低65%,可见大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技术转让水平上与世界一流大学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不同地区的技术转让收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我国东部的一流大学表现最好,西部一流大学表现次之,中部地区的一流大学则呈现“中部塌陷”。



    (2)专利转让比例指标上,中国顶尖大学组与中国一流大学组均明显低于世界一流大学组。该结果说明,无论大学层次如何,中国一流大学在技术转化效率方面均与世界一流大学存在显著的差距。对专利转让比例指标进行地区比较发现,我国各地区的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均存在70%左右的差距,并且地区差异不明显,说明专利转化效率偏低的问题在不同地区普遍存在,可能更多的是由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造成。



    (3)在校友创业市值指标上,中国顶尖大学比世界顶尖大学组低81%,但已经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组。该结果反映出我国顶尖大学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型经济贡献已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另一方面,中国一流大学组在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仍有一定差距,指标得分比后者低31%。通过地区差异比较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发达的东部地区,大学校友创业企业市值相对更高。



    研究进一步通过对比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国内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技术转化和创业支持方面特点,归纳出了有利于促进一流大学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组织和制度条件,包括:(1)设立职能整合的技术转化办公室,实施技术转化全程管理;(2)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创业网络,注重专业特色与创业实践;(3)制定“五分之一”和“三三三”原则,平衡大学服务经济发展的利益冲突。

    最后,本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一流大学服务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整合技术转化相关职能,实施技术转化全过程管理,构建以学科为中心的创业支持生态系统,确立创业和技术转化的利益冲突平衡制度。


    来源:

    杨希, 王倩, & 李欢. (2019). 中外一流大学对创新型经济贡献的比较:基于指标与案例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作者介绍:

    杨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一流大学财政、一流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高校科技人才。

    王倩: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8级硕士研究生。

    李欢: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7级硕士研究生。


  • 292019-10
    【观点】冯倬琳、赵丽文、魏昊卿:一流大学使用官网进行品牌国际传播:评价指标的设计与测量
    大学品牌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关于这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全球竞争推动大学围绕资源、学生和教师开展品牌战略,高校要在竞争中赢得声誉和认同,最终建立起世界公认的品牌。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树立中国大学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品牌建设与国际传播是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议题。

    品牌传播是品牌战略的重要构成,大学官网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途径,其对内有助于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积极评价与认同;11对外是公众感知大学品牌形象的重要媒介,在展现学校实力、传播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缺乏多国间定量的国际对比研究,而且数据的来源和形式较难实现深入的海量内容分析。基于一流大学品牌的重要性和大学官网在品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尝试回答两个研究问题: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对大学官网的品牌传播进行定量测评?中外顶尖大学在使用英文官网进行品牌国际传播上呈现出何种特点?


    一、研究方法

    本文指标设计基于四个原则:(1)国际可比为主,实现国际比较,以大学英文官网作为国际传播的平台。(2)行为识别为主,实现动态观测,以大学英文官网的校级新闻作为数据来源,考察大学向全球传播出的动态行为。(3)体现声誉为主,实现一流表征,以能反映高声誉行为的关键词来表征一流大学所具有的一流水平的品牌。(4)定量测量为主,实现量化分析,通过编码将文本转化为可定量对比和分析的数据。本文选取世界顶尖大学组、世界一流大学组、中国顶尖大学组和中国一流大学组四个样本组,以各组的平均得分反映其在使用官网进行品牌国际传播时的表现。本文首先选择样本学校英文官网作为数据来源,在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时间窗口内,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清洗和整理,获得原始数据。然后,以2017年ARWU排名中的百强大学名、2017年财富世界五百强(Fortune Global 500)的企业名和国际排名专家组(IREG)的国际学术奖项清单上的奖项名为高声誉关键词,通过增加其简写、别称、大小写等变形构建一流大学品牌国际传播的关键词库,检索获得一流大学高声誉行为的标记数据。第三,对标记数据逐篇进行语义阅读,筛选出在统计时间窗口中实然发生的高声誉行为,最终获得可用于统计分析的数据,包括20所国外大学的43,223条数据,32所国内大学的3,592条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官网传播品牌的整体表现——绝对数量差异明显,但各组别均重视品牌传播

    处于发展成熟阶段的20所世界一流大学官网每年每校的新闻数量稳定在800篇以上,涉及高声誉行为的有效数据约占5%,且绝对数量和有效占比在时间维度上保持稳定。32所中国一流大学样本组学校英文官网每校年均篇目数约为100篇,有效数据的比例与世界一流大学样本组基本一致。世界一流大学组在时间窗口内平均每校在英文官网传播的与百强大学、五百强企业和国际著名奖项等相关的高声誉行为超过100次,以该组的得分为基准(计为1分),各组别的得分如表1所示。品牌国际传播的指标表现分析显示:(1)品牌传播的绝对总量各校差异明显,其中英文是否为母语有重要影响,与英文官网建设情况也有所相关。本文统计时间窗口内搜集的英文为母语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闻量约是非母语学校的三倍,是我国顶尖大学的七倍多;同时英文为非母语的世界一流大学传播量是我国顶尖大学的两倍。(2)中外顶尖大学品牌行为占总量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各组别均重视高声誉行为的传播,持续通过品牌的国际传播提升大学国际声誉。

    (二)官网传播的品牌类型——世界顶尖大学的传播重点是科学研究,中国顶尖大学重视人才培养的品牌传播

    本文结合大学主要职能,将品牌类型归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其他四类。品牌类型的编码结果显示,世界顶尖大学组科学研究类的品牌平均占比为90%,国内组科学研究的平均占比为58%;国际案例中科研外的各类型品牌占比差距不显著,中国顶尖大学组人才培养相关品牌的占比较高(均值为11%);“其他类型品牌”在中国顶尖大学组的占比(均值为30%)要远高于世界顶尖大学组(5%),这些主要是与高声誉机构间开展的战略规划协议、组织机构建设、成果交流等活动。

    品牌类型的分析显示:(1)科学研究相关品牌是国内外一流大学官网传播的主要品牌类型,尤其是世界顶尖大学,如密西根大学科学研究相关品牌的占比高达95%,这些科学研究品牌主要涉及顶尖大学教师与百强大学教师之间科研合作的开展、学术成果的合作发表等。(2)国内案例大学官网传播的人才培养相关品牌占比较高,其中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才培养品牌占比均超过18%。(3)国内案例大学中,有相当比例的行为还处于战略协议和组织设置阶段,落实成为职能层面的具体品牌还需进一步发展。

    (三)官网传播的品牌学科——世界顶尖大学的传播重点是社会学科,中国顶尖大学的传播重点是生命学科

    对世界顶尖大学组学校官网传播的品牌所涉及的学科进行分析发现,占比最高的学科是社会学科(占比27%)、生命学科(占比16%)和工程学科(占比16%)。中国顶尖大学组的品牌学科分布显示,占比最高的学科为生命学科(占比26%),次之为自然学科(占比23%)和工程学科(占比13%),还有相当比例的品牌未涉及明确的学科(占比23%)。同时,国内外案例均显示出,大学官网传播的品牌涉及较多的学科,其全球学科排名表现的确更好,品牌传播与学科水平有所呼应。

    品牌学科的分析显示:(1)社会学科是世界顶尖大学塑造大学品牌的重要阵地,相比而言中国顶尖大学官网传播的人文社科相关品牌不够充分。(2)生命学科相关品牌在中外顶尖大学的占比都较高,体现出关乎人类生命健康与发展的领域是一流大学提升品牌的重要领域。(3)国际学术水平和声誉高的学科是品牌传播的重要领域,国内案例大学学术表现突出的理科和工科是品牌学科,大学品牌传播的重点也是这些表现强势的学科。(4)国内案例大学传播的品牌中还存在大量不涉及具体学科的情况,这些行为主要涉及与百强大学订立合作协议、与企业共建产学研联盟等宏观层面的合作架构等。

    (四)官网传播的品牌客体——中外顶尖大学传播的主要是与高水平大学间的行为

    本文对涉及的品牌客体进行分析,百强大学相关的品牌主要涉及校友、学生、教师和组织四类客体,五百强企业相关的品牌主要涉及组织和员工两类客体。在中外顶尖案例大学的高声誉行为中,涉及百强大学的行为占比均为九成左右,涉及五百强企业的行为约占一成。

    品牌客体的分析显示:(1)中外顶尖大学向国际传播的主要是与高声誉学术机构间的活动,客体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大学与企业,官网传播更倾向于声誉度高的机构。(2)在与百强大学相关的品牌中,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品牌客体主要是教师,人员已形成较强的影响力,自下而上地为大学品牌贡献力量;中国顶尖大学组传播的品牌客体更多是组织层面的。(3)在与五百强企业相关的品牌中,中外顶尖大学品牌活动的客体多为组织层面,在大学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中,自上而下的推动可能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五)官网传播的品牌主体——世界顶尖大学的品牌主体主要是人员,中国顶尖大学的品牌主体主要是组织

    在大学官网传播的品牌行为中,品牌主体的划分与客体相似,主要涉及到教师、学生、校友等人员,也涉及到以学院、校级机构为单位的组织。对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品牌主体分析显示,人员是品牌活动的主要贡献者(占比85%),其中教师占绝大多数(占比82%),多为教师的高声誉科研行为。中国顶尖大学组占比最大的品牌主体是校内各级组织机构(占比61%),主要是由学校组织主导的校级层面的战略规划与组织机构设置;其他为人员主体,其中教师占37%、学生占1%、校友占1%。在品牌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案例大学是否是这些高声誉行为的发起者或主要推动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外顶尖大学品牌主体的高参与度比例较高,平均占比都约为七成。

    对品牌主体的分析显示:(1)品牌主体的分布上,世界顶尖大学组超过80%为人员层面,主要是教师科学研究的相关行为;中国顶尖大学组约60%为组织层面,主要涉及校际层面的战略规划,这可能与更为关注群体利益的国家特色和模式有关。(2)在主体的构成上,世界顶尖大学组的人员占比为85%,在一定程度显示出世界顶尖大学的人员具备较高的品牌影响力;中国顶尖大学组中人员占比38%,与客体为人员的比重相同,实现了人员与人员层面的对等合作。(3)无论中外顶尖大学,大学官网传播的多是学校发起和主导的、能够引领和深度参与的高声誉行为,这对大学品牌传播具有积极作用。


    三、建议

    我国一流大学品牌的国际传播量有待增加,建议我国一流大学以官方国际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国际影响力。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世界一流大学在官网新闻传播数量、高声誉品牌得分上的平均表现均数倍高于中国一流大学,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选取英文网站作为国际传播数据源,但也反映出中国一流大学传播机制的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差距。考虑到英文官网的国际性受众群体,建议我国一流大学以大学英文官网为突破口,对大学品牌进行稳定且有效的国际传播,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我国一流大学传播的品牌具有自我特点,建议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提升优势和特色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外一流大学的品牌传播既存在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特点。我国一流大学官网传播的品牌主要涉及生命学科和理工学科,重视人才培养类品牌的传播,这些特点与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发展阶段和重点建设的领域相关。建议我国顶尖大学以国家的“双一流”建设为契机,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具有较强优势和体现自身特点的龙头学科,以此为抓手形成辐射和示范效应,最终实现“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之态势,更好地将自身及民族的特色品牌传播到世界。

    我国一流大学品牌的传播具有组织特性,建议我国一流大学以顶层规划为先导,深入推进国际化建设战略。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世界一流大学不同,我国一流大学高声誉品牌行为的主体多为组织,品牌的传播以自上而下的模式为主。相比而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员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能够自下而上地为大学品牌贡献力量等。建议我国大学对品牌的国际传播进行有组织地顶层规划设计,更多鼓励人员层面的各类实质性国际合作以及各类国际平台的搭建,为大学国际品牌的创建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来源:

    冯倬琳, 赵丽文, & 魏昊卿. (2019). 一流大学品牌的官网传播:评价指标的设计与测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作者介绍:

    冯倬琳: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学研究,高等教育组织与领导,高等教育政策。

    赵丽文: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魏昊卿: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 222019-10
    【观点】刘莉等:一流大学原创研究的评价与比较

    原创(originality)是原始性创新的简称,是科学创新的最高形式。所谓原始性创新,指的是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探索事物的现象结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或者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关键的开创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的过程。原始性创新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知识的探索,如数学、物理、生物中的基础性课题等;第二个层面是重大发展攻关,是从人类、区域发展的角度组织的研发攻关,如国际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我国的“两弹一星”计划等;第三个层面是针对提升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而开展的研发活动,如新药的研制、芯片设计等。原创研究是一流大学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之一。有学者指出一流大学与原始创新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一流大学对原始创新有着突出的贡献,一是大学的教授直接做出原始创新成果;二是大学培养的学生在其他岗位上做出原始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原始创新对建设一流大学同样有着强大的推力,这种推力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提升大学的学术声誉;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学术层次;有助于吸纳教育经费;有助于建设一流实验室。因此,提升一流大学原始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一流大学建设,也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本研究对一流大学原创研究进行定量评价,即对一流大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原始创新的水平与能力进行定量评价与比较,并选择国内外四组样本进行试测。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对我国一流大学原创研究水平与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找准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选择世界顶尖大学,探究其科研卓越的原因,有利于寻找未来发展的突破点。


    一、一流大学原创研究指标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指标设计

    在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现实性与可比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拟定了一流大学原创研究评价的三个指标,分别是:突破性研究论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本研究在对上述三个指标进行清晰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一流大学原创研究的实际表现与认可程度,经过多次试测,确立了较为合理的统计方法。指标界定与统计方法。见表1。 


    (二)样本选择

    依据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选取国际、国内各两组样本,分别是:世界顶尖大学组、世界一流大学组、中国顶尖大学组、中国一流大学组。本研究选取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对其 “学术尖端”战略行分析、比较与综合,探究其在斯坦福大学发展历史进程中对原创研究的促进作用。


    二、一流大学原创研究的定量比较研究

    在数据收集、定量统计的基础上,以世界一流大学组为基准,对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分析四组样本在三个指标上的表现情况。

    (一)“突破性研究论文”指标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突破性研究论文”方面,世界顶尖大学组平均得分为3.03分,在四组样本中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顶尖大学组平均得分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组,但是与世界顶尖大学组差距较大,中国一流大学组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较弱,见表2。


    中国顶尖大学组中,清华大学的得分明显领先,是唯一一所得分超过世界顶尖大学组个别大学得分的中国大学,但是距离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还有较大差距。北京大学的表现也不错,得分高于世界一流大学组的平均分。中国科技大学略低于本组平均分。这三所大学之间的得分差距比较大。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一指标上的得分差距较小,见图1。

    图1 中国顶尖大学组突破性研究论文得分


    (二)“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指标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方面,世界顶尖大学组平均得分最高,中国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组,与世界顶尖大学组略有差距,中国一流大学组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最弱,与世界一流大学组略有差距,见表3。


    在中国顶尖大学组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表现较好,得分甚至超过世界顶尖大学组的某些大学,清华大学的得分超过了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详见图2。

    图2  中国顶尖大学组“国际权威期刊论文”论文得分


    (三)“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指标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方面,世界顶尖大学组平均得分最高,中国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世界一流大学组,但离世界顶尖大学组还有明显差距,中国一流大学组的平均得分最低,详见表4。


    中国顶尖大学组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得分较高,超过本组平均得分,但是没有达到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见图3。

    图3 中国顶尖大学组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得分


    三、案例研究:斯坦福大学“学术尖端”计划

    斯坦福大学的迅速崛起,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特曼副校长提出并实施的“学术尖端”(steeples of excellence)战略计划。“学术尖端”计划的核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引顶尖人才。二是树立若干学术上的顶尖科系。

    (一)吸引顶尖人才

    斯坦福大学地处偏僻的西部地区,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曼认为斯坦福大学的首要问题是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特曼和时任校长华莱士·斯德林(Wallace Sterling)决定通过租赁斯坦福大学的土地获取资金,由此孕育了后来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工业园区——“硅谷”,汇聚了世界顶尖技术和精英人才。此举最终为斯坦福大学筹集了大量资金,大大增强了斯坦福大学的实力。促使斯坦福大学由一所地方性高校迅速发展为全国著名学府,声誉和实力大大提高,继续招揽慕名而来的一流教授和学生,开展科学前沿研究,进一步提升学校声誉和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二)造就顶尖科系

    在特曼“学术尖端”计划的指导下,相较于追求学科数量,斯坦福大学更重视学科质量发展,即取消部分预计发展成本与产生效益不相称的学院,集中并科学配置各方资源和力量,培育化学、物理、电子工程等优势学科,促其发展为“顶尖学科”,并鼓励跨学科发展。最终学校汇集了各领域精英人才,加速创建与发展优势学科,并以优势学科为中心向相关基础学科辐射,确立本校科学研究等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通过定量统计,对中外一流大学原创研究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

    (1)世界顶尖大学组在原创研究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

    世界顶尖大学组在原创研究三个指标的表现方面明显领先。在“突破性研究论文”方面,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平均得分远超其他三组大学;在“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 方面与其他三组大学相比,差距并不是特别显著。       

    (2)中国顶尖大学组在原创研究方面表现整体较好,已超过世界一流大学组平均水平。

    中国顶尖大学组在原创研究方面表现整体较好,在“突破性研究论文”“国际权威期刊论文”“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三个方面整体上都已经超过了世界一流大学组,但是与世界顶尖大学组还是存在不少差距。只有个别大学在一些指标的表现超过了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平均水平。中国顶尖大学组与世界顶尖大学组最大的差距表现在“突破性研究论文”方面。

    (3)中国一流大学组相比而言在原创研究方面表现较弱,但个别大学潜力较大。

    中国一流大学组在四组样本上,三个指标的平均得分都是最低的,在原创研究方面,总体表现较弱,距离世界一流大学尚有一定距离。但是有个别大学潜力较大。

    (二)建议

    为提升原始研究能力,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顶尖大学要以世界顶尖大学为目标,引育并举,激发创新主体的潜力,在原创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建议中国顶尖大学以世界顶尖大学为目标,借鉴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一方面要在全球招揽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充实与优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引育并举,促进一流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高校顶尖科研人才队伍。

    (2)中国一流大学要优化创新环境,采取有重点地突破战略,提升优势学科的原创水平。

    建议中国一流大学采取有重点地突破战略,在优势学科上下功夫。采取有重点的扶持政策,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摒弃科研评价中的“短平快”,建立中长期考核制度。

    (3)中国大学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加强与工业界、产业界的合作,实现双赢。

    建议我国大学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共同推进科学与技术的原始创新。


    来源:

    刘莉,董彦邦,岳卫平,蓝晔.一流大学原创研究的评价与比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03):38-50.

    作者介绍:

    刘莉: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科技评价与政策、一流大学。

    董彦邦: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科研人才评价、一流大学。

    岳卫平:中国区首席科学家。研究领域为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

    蓝晔: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 292019-09
    【观点】杨希:一流大学建设的效果可持续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动了一系列一流大学建设计划,显著提升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综合水平。然而,我国一流大学发展的内在机制还有待健全,其中经费投入机制的完善值得重视。一些研究显示,在日本、德国、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的一流大学建设投入具有“累积效应”,即通过政府的项目投入,可以吸引其他各类主体的经费投入一流大学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流大学和学科长期的资源吸纳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考察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对科研经费是否产生了“累积效应”,主要关注两方面的问题:(1)一流大学建设是否对不同类型和来源的科研经费具有累积效应?(2)是否通过累积研究经费,一流大学建设有助于提升各类科研产出水平? 

    本研究基于我国54所部属高校2000-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了“985”高校与非“985”高校之间在经费和产出指标的差异,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对科研经费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了一流大学建设是否通过增加经费,对科研产出存在促进作用。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现:(1)“985”高校的研究经费总额显著高于非“985”部属高校,并且在2009年之后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2)一流大学建设有助于高校吸引来自政府的科研经费,因此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经费累积效应;(3)一流大学建设虽然长期有助于企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增长,但短期对来自企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有“挤出效应”,因此经费累积效应在应用研究领域不显著;(4)通过累积研究经费,一流大学建设显著提升了国际论文产出水平,但对国内论文发表和专利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使得学术研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依然不足。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要注重一流大学建设对科研经费的累积效应,减少对财政投入的过度依赖,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杠杆,撬动多元主体参与的一流大学建设投入体制,从而持续提升我国一流大学的整体科研水平,使得一流大学对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来源:

    杨希.一流大学建设的效果可持续吗?——高校经费累积效应及其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 教育与经济, 2018(01): 80-87.(《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教育卷,2018(07):31-38)

    作者介绍:

    杨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一流大学财政、科研团队与人才发展


  • 292019-09
    【观点】季小天: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初探:基于“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

    伴随商业伦理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声誉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热点。大学社会声誉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给各利益相关者留下的综合印象,是大学整体价值和竞争力的外显形式。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大学在竞争群体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涉及内外部多方面因素,并且是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互动。本文借鉴经典的组织声誉形成模型,提出解释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理论构想,即“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见图1)。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过程包含身份建构、形象传播和危机管理三个环节。身份建构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对于自我的一致性的、独特性的并且体现积极价值的理解。大学形象战略通过塑造大学的良好形象,创立高品质的组织文化,有助于取得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而公关危机的妥善处理,是大学社会声誉维持的重要环节。


    为了追求卓越声誉,院校之间必然互相竞争,大学追求声望和资源的内在动力驱使学术分层更加效率化。同时,使命和愿景体现了大学的核心价值和理想的发展方向,追求卓越的清晰使命有助于大学声誉管理战略的成功实施。如图2所示,政策导向、市场竞争和使命驱动是大学社会声誉形成的基本动力源,而身份建构、形象传播与危机管理则共同构成了大学声誉管理周期的全过程。大学一流的理念、管理和产出造就了大学良好的形象,并经过传播过程逐渐积累为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又为大学吸引了一流的资源投入,彼此之间循环往复,形成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可以说,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和维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大学制定一套长远、稳健、符合定位的发展战略,还需要在声誉形成之后,有效采取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尽力规避大学公共危机的出现,将声誉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的构建,也将为大学社会声誉的测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来源:

    季小天,江育恒,赵文华.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初探:基于“身份—形象—声誉”分析框架[J].江苏高教,2019(08):21-30。

    作者介绍:

    季小天,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博士生。


  • 182019-07
    【观点】王思懿、赵文华:多重制度逻辑博弈下的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变迁
    在近年来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不同制度主体均参与其中,上至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下至教师群体及大学董事会和管理层,此外还有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以下简称AAUP)等行业协会组织,这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度主体通过推动或抵制终身制改革参与到终身制的变迁过程中并形塑了不同的制度逻辑。本文以“多重逻辑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1]为基础,将影响美国终身教职制度变革的制度逻辑概括为五种: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大学管理逻辑、学术逻辑、行业逻辑。其中国家逻辑以州立法机构和州高等教育委员会为代表,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基本公民权利的保障,强调通过终身制改革提高教师绩效和生产力,从而提升大学竞争力,回应社会问责。大学管理逻辑植根于大学自治,关注大学作为整体的利益提升和目标实现,其制度主体为校董会和大学行政管理系统,期望通过终身制改革回应政府及社会问责、缓解大学财政压力并提高大学人事管理的灵活性。市场逻辑与新公共管理运动密切相关,它关注效率和效益,强调通过促进竞争提升绩效,体现为学术劳动力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变化。学术逻辑源于对学术自由的保障,体现为合议制下教师理事会和大学管理层的集体协商原则、以学术人员为主的评审委员会和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职后评审程序等,无论是国家逻辑、大学管理逻辑或是市场逻辑在对终身制改革施加影响时都需要遵循基本的学术逻辑。行业逻辑以AAUP等行业协会为代表,其主要目标在于维护学术自由传统和学术共同体利益。
  • 042019-07
    【观点】董彦邦、刘莉:全球学科排名与ESI研究前沿的相关性研究
    学科作为大学的核心和实力表征,其创新能力事关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能否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而现有的对于学科科研水平的评价体系中,多是基于论文的数量、被引次数、期刊等级、国际合作水平及科技奖励等指标,忽视了研究成果本身的创新性。研究前沿立足于创造新知识的最前沿,本质上是一种冒险的尝试,其探讨的问题往往不考虑学科之间或国家之间已有的界限。Price最早提出根据高被引论文来探测研究前沿,并将研究前沿表征为近期发表且被频繁引用的论文集,在此基础上,Small提出利用共被引文献簇来表征研究前沿,并以此建立了ESI数据库的研究前沿,即根据文献共被引将近5年的高被引论文聚类成一系列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簇。通过探索全球学科排名与ESI研究前沿的相关性,对于完善当前的学科评价体系,指出我国大学在当前学科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272019-06
    【观点】李奕嬴、朱军文:除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哪些经济学学术奖项?
    国际学术奖项种类繁多,每一领域众多奖项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程度却不尽相同。在经济学领域,诺贝尔经济学奖项被众人所熟知,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经济学领域的学术奖项,如何去发现这些奖项和如何鉴别这些奖项的影响力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文本挖掘的方法客观地甄别出一份较具代表性的经济学国际学术奖项清单,并对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力大小进行分析。
  • 202019-06
    【观点】江育恒、赵文华: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例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与全球化深入发展,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网络式结构集群常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研究因此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从国内外实践看,集群式创新往往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邻近为特征、以文化融合为纽带的“在地化”区域创新网络。区域中是否拥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机构,以及能否充分发挥它们参与创新结网的作用,是影响区域创新集群创新功能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
  • 132019-06
    【观点】刘莉、朱莉:加拿大卓越研究员遴选机制研究
    作为西方七大工业国之一,加拿大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加拿大人总是以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作为国际领导者而自豪。从胰岛素的发现到机器臂的发展,再到黑莓的发明,加拿大研究人员一直是科学与技术成就的先锋。加拿大的优势主要归功于加拿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但是20世纪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大量优秀人才流入美国。为帮助加拿大大学吸引并留住一批世界上最杰出的学者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者,2000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设立首席研究员(Canada Research Chairs,简称CRC)计划,2008年又推出卓越研究员(Canada Excellence Research Chairs,简称CERC)计划,支持加拿大大学为加拿大成为全球研究和创新的领导者建立不断增长的声誉而努力。CERC计划与CRC计划相互作用,但与CRC计划相比,CERC计划具有更加清晰的国际视野,入选者较少,资助金额较大。2015年Science Metrics发布的《加拿大卓越研究员计划评价报告》(Evaluation of the Canada Excellence 
  • 062019-06
    【观点】姜帆:如何通过客观数据量化奖项的影响力?
    学术奖项系统在现代科学社会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并承担了重要的评价职能,但以往学界对奖项重要性评价方法的关注却十分有限,相关研究多局限于使用基于声誉调查的主观评分方法。然而,声誉调查方法过程繁琐,且依赖问卷的评价方式无法消除由被调查者认知差异所产生的评价误差,存在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弱等缺点。那么,我们能否基于客观数据来量化奖项的影响力?
  • 062019-06
    【观点】余天佐、刘少雪:工业界视角的工程教育学生通用学习成果鉴别研究
    我国于2015年相继出台《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协同制造。然而,在经历了过度的“科学化”后,工程教育已经严重脱离工业界,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学习成果)结构难以满足工业界的需求。因此,探究工业界对工程教育特别是对工程教育通用学习成果的需求,是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 First
  • Prev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Next
  • Last
Contact Us
Phone: +86 21 34205654
Fax: +86 21 34205782
E-mail: soe_office@sjtu.edu.cn
Address: Chan Suikau Hall, 800 Dongchuan Rd, Shanghai, China 200240
Links
Links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Global SJTU University of Oxford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Hiroshima University - School of Education
Official Wechat Account

Copyright © 2021年 上海交通大学 教育学院

沪ICP备050520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