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学术

教育学院教师承办、参加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分论坛并做报告

2022-11-09浏览量:879

第八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10月29至30日举办,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帅作为分论坛共同召集人参与承办了专题研究分论坛十一“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并做了题为“混合教学在法律研究生学位项目中的实证研究”的报告。青年教师芦畅参与该分论坛并做了题为“智慧学习平台的自动反馈系统开发与论证研究”的报告。青年教师陈洁修参与了实证方法分论坛二“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并做了题为“局内人与局外人:流动研究中的在场与反思”的报告。本届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论坛延续了“线下分布,云端同步”的方式,8场特色工作坊19场实证方法平行论坛和17场专题研究平行论坛在多地同步举行,论坛参与人次累计约百余万。


我院教育大数据与评价研究中心王帅和美国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王纯共同承办的“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分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爱丁堡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9名学者分享其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全天累计有2000余名与会学人参与到此次分论坛当中,共话教育技术实证研究的前沿进展。王帅作为分论坛共同召集人,回顾了往届分论坛的学术盛况,介绍到本届分论坛在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之“高等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分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以“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为主题,学科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立足高阶能力测评、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数字环境师生心理及行为研究等国内外重大教育议题展示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适切于全球化、新时代教育深化改革、数字化教育转型等重要现实背景。

“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分论坛的上午场,王帅做了题为混合教学在法律研究生学位项目中的实证研究的报告。混合学习结合了传统学习和在线学习,可以提供及时的课题授课和便利的在线学习活动,在当今尤为流行。但是,混合学习的有效性并未得到系统检验,体现在相关研究主要依赖于课程成绩和GPA的对比,以及关注的维度小(通常是课程和任务),且只关注混合学习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为此,王帅聚焦学位项目的维度,对全美第一所有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混合法律学位课程的机构进行了研究。该机构提供四年制混合教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传统全日制三年课程(面对面)和传统非全日制四年制课程(面对面)三类课程。研究使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使用了焦点小组、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首先揭示了混合学位项目的关键构成要素。其次对三类课程学生的背景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混合式项目学生年龄更大、教育经历更多。教师和学生认为混合式项目有经常性书面评估、投入度高、灵活等优势,也有工作量大、缺乏技能练习和支持等挑战。最后,通过比较成绩和退学率,发现混合形式可以扩大接受法律教育的机会,而又不影响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的评价与测量的实证研究”分论坛的下午场,我院教育大数据与评价研究中心副主任芦畅做了题为智慧学习平台的自动反馈系统开发与论证研究的报告。在线教育已成教育的新常态,智慧学习平台可以有效支持在线教育的开展。报告首先介绍了学习反馈的理论框架、核心维度,然后描述了自动反馈技术的技术流程、反馈目标,确定了研究框架——知识追踪和自动反馈生成相结合。在知识追踪的实现部分,芦畅构建了基于过程性数据(作答时间、尝试次数、提示次数和首次行为等)的深度学习追踪模型,在公开数据集上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发现在大体量数据下,该模型准确度较高。在反馈的实现部分,研究使用了无监督学习方法对小体量的专家语料库中进行数据增强,生成了大体量的自动评估反馈的语料库,随后对语料库进行了评价,发现在流利度和相关度的指标上,自动生成反馈与专家生成反馈差异不大。最后,芦畅希望未来研究可以扩展到非结构化学科中,以及纳入背景信息、学习态度等学习者特征进行模型构建。



在“质性研究中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分论坛的上午场,我院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陈洁修做了题为“局内人与局外人:流动研究中的在场与反思”的主题发言。陈洁修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不同立场考察农村学生阶层流动和外国专家跨文化适应研究中的研究者立场性议题,就访谈中研究者作为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以及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做出解读。陈洁修从自己的研究经历为切入点,介绍了人生史叙事和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并且强调访谈叙事是由研究者和参与者在特定背景下互动产生的情境建构,因而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反思研究者的立场和假设,探索其如何影响研究过程和知识生产。在数据收集与分析层面,陈洁修结合田野数据,探讨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社会结构因素,如何参与建构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不平等的位置关系。此外,通过对质性访谈的展演特性以及访谈过程中研究者的自我呈现进行反思,陈洁修深入剖析了质性研究者在跨越社会与文化边界过程中的风险、挑战与收获,并且强调要认识到参与者内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占据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空间,以动态而非二元的方式建立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关系。



王帅介绍

王帅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上海市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归国前任职于美国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多年,世界最负盛名的科学研究中心之一。主持、共同主持、深度参与众多包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教育部支持的教育学课题,并曾担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其研究受到国际媒体的关注,包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页特写报道。


芦畅介绍

芦畅,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大数据与评价中心副主任、讲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其博士毕业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教育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教育测量与评估、计算思维测试、自动评分与反馈系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等多个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担任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等多家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审稿人。


陈洁修介绍

陈洁修,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未来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学术研究主要关注教育公平和教育流动等议题。主持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等课题。发表学术专著一本(中英文版本),在Journal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line,复旦教育论坛等教育学、社会学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担任多个国际顶刊及会议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