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学生风采

陈洁修:英国博士项目申请&体验

2018-11-16浏览量:2151

一转眼,我从高教院毕业已经有两年多了,跟GSE的小伙伴和大伙伴们依然保持着很密切的联系,经常会在开会/访学/玩耍的时候,有机会见到GSE的老师和同学们,每次与大家聊天都有新的收获,也很感谢GSE一直为大家提供这样一个连结的平台,可以让大家在分享精彩生活的同时,互相陪伴、共同成长。

在我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有许多师妹/师弟找我咨询过海外博士项目的申请以及博士课程的学习体验,我也很高兴地得知,前阵子有几位高教院的师妹成功申请到了海外硕/博项目,恭喜恭喜!回顾我当年申请博士的时候,许多GSE的老师和师姐们都特别热心地帮我出谋划策,真的非常感谢呀。目前我在英国的博士项目已近半,打算写一写自己对于申请和读博的一点体验,希望给有打算出国读博/交换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参考,也欢迎大家来伦敦找我约咖啡/约饭/约讲座/约各种。

小简介:我现在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教育社会学博士项目,研究课题是农村学生的社会阶层流动经历。

整个过程耗时比较久,我建议如果有攻博打算的同学,可以在6-7月间便着手准备申请材料(语言考试可以更早一点准备),秋季开学前开始联系外方导师,之后再根据与外导沟通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准备各个学校所需的申请材料。我本人的申请过程几乎就是一个反面教材。我在申请博士项目的同时也在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毕竟我们的学制是两年半),所以我正式开始准备申请材料的时间是10月份,这其实已经非常晚了。大概12月初我才开始联系导师,那时许多学校已经进入圣诞节假期,等到新年过去之后,才有教授陆陆续续地回复我的邮件。在此强烈建议有读博意向的师弟师妹们,安排好硕士论文答辩和博士申请的时间表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从文献中筛选出了第一轮导师备选名单。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我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会记下自己感兴趣领域内比较权威、活跃、有意思的研究者,然后搜索他们的发表记录,了解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跟我是不是契合(跑个题,我还会去他们的主页看一看照片,偶尔会有人放一些搞怪的自拍或者奇特的自我介绍在主页上,很好地缓解了申请季的紧张气氛)。

意向导师确定之后,我把他们所在的学校和学院都拉出来列了一个表格。因为在申请的时候我已经明确知道自己需要同步申请CSC(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所以CSC的资助意向也是我选择导师和学校时所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申请那年,CSC希望申请者拿到的Offer是“一流学校,一流专业,一流导师”,于是我就打开了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综合比较各位导师所在学校及学院的排名,结合了导师研究方向契合度等指标,排了一个优先级顺序,然后就开始狂发邮件。

等待过程是漫~长~的~。拿到导师的邮件offer之后,就要开始准备学校的网申材料了。网申过程中有一些非常恼人的细节,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网申很繁琐,系统也常常不稳定,各个学校对材料的要求差别很大,最好留够填写时间。部分学校需要申请费(50磅左右),提前准备好用来支付的信用卡。Skype面试的时候,最好不要轻信学校新图的Wi-Fi网络……

申请材料主要有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 推荐信Reference Letter, 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这三种,部分学校会要求提供写作样章Writing sample。每个学校对于申请材料的内容和格式等,都有详细的要求,具体可以参考学校的官方网站。每年9月到11月份,上海会举办一系列官方或者高校组织的留学信息交流会,我去参加过其中的两个交流会,跟意向学校的招生官近距离地聊了一下,解决了一些申请流程上的困惑。CSC奖学金申请阶段可以参考小木虫科研论坛,上面的信息比较全,但也良莠不齐,需要自己进行筛选。交大也会组织一些CSC宣讲会和QQ交流群什么的,可以加进去跟大家一起讨论。

开玩笑啦,接下来正经点。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博士培养制度看起来是比较松散的,没有上课和修学分的要求,入学之后就开始修改研究计划,准备开题,而这一般是美国博士在第三年才开始进行的工作。在入学12-18个月之间,每位博士生都要参加升级考试(Upgrade Exam),类似国内的开题答辩,考试前需提交一份10000字左右的研究计划,考试形式是由两位考官(Examiner)针对研究计划的内容进行提问,历时1-2个小时左右。考试通过之后就正式升级成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考不过可以修改一下继续考,最后实在考不过就要转成研究型硕士毕业走人。升级之后开始进行论文的下一步工作,对于我的研究来说,就是进入田野展开数据收集,一般历时3-6个月。数据收完之后就开始进入漫长的数据分析和写作阶段,论文写完以后进行答辩。前后历时约为四年。

在这里,我根据个人的理解,粗略分析一下英国博士培养体系的利弊,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英国、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和地区作为自己的留学目的地。英国的博士项目时间与美国比起来相对较短(诱人),与部分欧洲地区比起来较长(Wow),高度依赖导师提供的培训和指导(有风险),辅以学校提供的课程与培训(不太全)。在类似“师徒制”的英国博士项目中,每一位博士的培养路径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培养方式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一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好、自律能力强、与导师沟通/合作顺畅的学生来讲,“师徒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聚焦研究课题、推进研究进度。理想状态下,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研究者的创新性,导师只需在必要时加以调整和指导。另一方面,对于学术训练尚不充分、自学能力不强或者与导师沟通/合作发生障碍的学生来说,这种体制的弊端就很明显了,研究的推进也会比较困难,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以至于我们这一级博士班同学自发组织的互助活动中,十次中有五次都变成了吐槽大会。学院还专门开了一门课程,叫做“如何与你的导师相处”,据说报名人数不少。

最后再说说我读书的这个城市。我觉得能够在伦敦度过四年博士时光,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里有超级多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可以消磨时光,以及数不清的音乐剧、歌剧、电影、摇滚现场,是个永远不会让人觉得无聊的地方。我们学校附近步行范围内就有SOAS, KCL, LSE等多所学校,每天都有机会听世界各地的学者分享他们五花八门的研究(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伦敦这座城市教会我很多,在与不同的文化和群体交流的过程中,我学着理解一个更多样的世界,也获取着更广阔的视角。博士总有一天会毕业,而人生这门课,我希望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