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学生风采

抗战疫情GSEer在行动|黄亚鑫:青春战“疫”,我和我的公益云助学

2020-03-13浏览量:1739

2020,庚子鼠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时刻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在不能外出集聚的时期,在大家为抗击疫情自觉自愿减少外出的时期,在开展在线科研、在线学习的同时,GSEers也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向抗击疫情的工作者们致敬,让我们更加坚定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 

今天,为大家推送高教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黄亚鑫的分享。

“姐姐,终于等到了辅导时间,我们可以交个朋友吗,毕竟我很羡慕像你这样的哥哥姐姐。”晚六点,辅导时间刚过,手机屏幕上跳出一条钉钉消息。

这个冬天,我和一群素昧谋面的湖北中学生成为了朋友。

我问自己:我的专业能为疫情做些什么?

“今年高考会不会推迟?”“网络授课的效果能保障吗?”“我同事一天打了四五遍电话催她儿子在家学习。”在线教学的消息一出,这些便成了我家茶余饭后说道的话题。

二月中旬的一个晚上,一边听着电视新闻上播报的最新疫情情况,一边不耐烦地刷着公众号上一众和教育学毫不相干的招聘信息,一个想法浮现在我的脑中:与其抱怨求职岗位和自己的专业不相符,为何不思考一下自己的专业到底能做些什么?我的专业又能为这次疫情做些什么呢?

考虑到很多师生可能并不适应于在线教学的开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试想一下,有多少学生会自愿或者敢于点开老师的微信头像,请教一道难题呢?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额外的课外辅导费用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他们的学习会不会因为这次疫情而受到影响?想到这,我有些兴奋起来,“这不正是我的专业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吗?为何不发动身边的同学义务为疫情灾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一些学习上的帮助呢?”

带着这个不成熟的想法,我躺在床上又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自己终于能为疫情做些什么了,忐忑的是不知道自己的一腔热血是否真的有意义,也有些隐隐担心想法的实施所面临的未知困难。“有想法就去行动吧!”终于,一个声音响起,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

一台电脑,一群伙伴,一腔热血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第二天一起床,我便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了小伙伴,开心的是,我的想法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他们愿意一同加入到这个志愿活动中来。

经过多方的接触,我们和湖北省爱心志愿者协会以及当地的一所高中取得了联系,他们表示有一群高中生正需要帮助。就这样,一群毫无教学经验的交大小伙伴,开始摸索起最佳的辅导模式。经过尝试,我们最终决定利用学生们晚自习的两个空隙时间段(18:00-19:00和21:00-22:00)为他们提供义务答疑。每天辅导结束后,“老师”们会对当天的辅导情况进行记录汇总,形成辅导反馈记录表,发给学生们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料。在答疑过程中,小“老师”们以引导为主,着重于教同学们解题思路和所用到的知识点,授人以渔。同时,我们还以哥哥姐姐的身份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心理疏导和学习规划上的引导,并计划在之后的辅导中,穿插举办线上梦想公开课,给这些高中生分享优秀的学习经验和他们所感兴趣的大学生活。除了功课辅导外,我们更希望能成为这群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帮助他们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准定位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开拓视野和思维。

这次志愿活动已经展开了二十余天,并将继续持续到疫情完全结束,湖北的孩子们能顺利返回学校学习为止。从最初的三名志愿者到现在的八位小伙伴,从最初寥寥无几的几名学生胆怯地向我们提问,到更多的学生敢于开口问出自己的难题,一句句“完全懂了”、“姐姐辛苦了”都是对我们志愿者小伙伴最好的肯定。

后记

在这二十余天里,我和这群可爱的湖北中学生一起成长,感受到的“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的决心,是“选择了交大便选择了责任”的厚重感,更是“虽隔千里,一国同心”的浓浓情思。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我们从来都不是侧眼旁观的冷漠者。在没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时候,小小的举动便足以温暖一方,不必等候炬火。

作者介绍:

黄亚鑫: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学习体验。

编辑:池瑞 审核: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