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于4月18日至21日举办了上海交通大学第七期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很荣幸和其他三十八位来自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的老师一同参加了此次培训。
4月18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闵行校区新行政楼B418举行。我们分别聆听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首席专家陈锡喜教授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来自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孔海南教授有关交大人如何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报告,提升了理论高度和素养的同时,也激励了我们要努力践行交大人精神。4月18日晚上6点,开往井冈山的列车徐徐启动。4月19-21日,培训班开始了为期3天的实地考察培训。我们先后参观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井毛泽东旧居、黄洋界保卫战旧址,穿着红军服踏上当年红军的足迹,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最后走访了小井红军医院、瞻仰小井烈士墓,吊唁曾志同志墓。
“奠定中国革命胜利基础”、“第一个农村工农武装割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以及相关时间和地点等高中历史书上的“必考重点”至今都还印刻在脑海里,但当3天的培训结束后,这一条条“考点”逐渐丰富、鲜活了起来,仿佛交错相织变成一部纪录片,闭上双眼就可以重新浮现在眼前。其中最打动我的有三处场景:
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敢创新路勇于胜利:朱毛红军挑粮小道横穿在树林中的山坡里,上面横横竖竖铺满了石台阶。因为想要体验的老师非常多,小道的入口处排起了长队,与此同时,带班老师讲解说当时的小道比现在的还要窄,后来为了安全起见才加宽了一些,加上井冈山全年多雨,地面因长有苔藓会特别滑,提醒大家量力而行,想要体验的老师不要走的太远。从不远处看小道给人一种幽静平和的感觉,好像并没有带班老师说的那么难走,所以怀着好奇的心情等在后面跃跃欲试。但真正临近到入口处俯瞰的时候,才发现台阶的坡度有点陡,石头铺成的山路坑坑洼洼并不平整,加上当天下了小雨,如果没有踩实,很容易滑倒甚至会从没有栏杆保护的山坡跌落山下。我踉踉跄跄勉强走了三、四个台阶,这时有些最早排队的老师陆陆续续边往回走,边感叹两边没有扶手、路又滑,确实不太好走。心想着放弃算了,但这么放弃又觉得可惜,于是重新鼓起勇气。因为害怕滑下去,这次基本手脚并用,一手拉着旁边的树根,一手半撑着地面,一点点“爬”了下去。直到10分钟后,才敢慢慢直起腰走完下面的路程。
这次体验大家几乎没有背任何重物,也都穿着减震又防滑的轻便运动鞋,沿边还设有休息处卖水和西瓜,然而当年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条蜿蜒的小山路上靠肩挑背驮,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了给养问题。如果没有亲自走一遍这条看似“幽静平和”的小路,我可能永远都无法真正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重量,也无法真正体会到能够在条件极其艰巨的山区开辟一条新路并坚持下来为之奋斗的伟大。想想每天的日常工作都是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进行的,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没有理由叫苦叫难,反而更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满足于仅仅完成常规性工作,而要珍惜现在安定和平的环境,用不怕吃苦、乐于钻研的匠心精神寻找工作中的突破和创新点。
参观小井红军医院·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小井红军医院是毛主席率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进军途中设立的一所简易的后方医院。参观当天外面下着小雨,医院旧址潮湿昏暗。大家逐排坐在医院一楼的房间里,聆听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张子清献盐的故事: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药品和食盐异常缺乏,所以同为重伤员的张子清师长不舍得用平时战士探望他时攒下的食盐,吩咐先用盐水把全院伤员的伤口都洗一遍,再给自己清洗,这最终引起伤口反复感染不得不被截去一条腿,后来又因伤口再次化脓感染,1930年5月不幸逝世。
张子清师长牺牲时,28岁。如果时光可以平行对比,现在的我和张子清师长几乎是同龄人,但是在我所熟知和习惯的生活环境里,虽然不会故意奢侈浪费,但想要买到的日常用品都能通过各大购物超市和网站买到,甚至通过外卖服务随叫随到,很难切身体会食盐可以如此珍贵和稀缺,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乃至一群人的生命。并且就在出发前一周,我还和学院同事决定要互相监督,严格执行“低盐饮食计划”。“食盐”这个在现代生活随处可见甚至反而被认为应该控量的味料,在当时的井冈山却是延续革命力量、孕育革命胜利的重要媒介。听完这个故事,大家忘记了鼓掌,整个屋子静悄悄的。准备起身离开的时候,雨稍微小了些,一束阳光透过屋里的小窗照射在讲解员身上,我这才注意到她是一位准妈妈。母亲怀胎十月孕育新的生命,又倾注无私的爱伴随孩子茁长成长,井冈山二十四个多月的艰苦奋斗成为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一个个红军战士的无私奉献遥远呼唤着新中国诞生的希望。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充裕的时代,我们无法像红军革命战士一样无私让盐,但作为年轻老师,我们依然可以在生活和工作的小事中继续传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计较,多一份理解,少一份埋怨,懂得谦让和分享,乐于吃苦,不惧磨炼。
走近红军后代·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培训的最后一天,我们有机会通过和井冈山革命家的后代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在具体介绍老革命家曾志的生平事迹前,主持人放映了她年轻时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她优雅、漂亮,一开始很难将照片上的女性跟为了革命可以随时准备献出一切的巾帼英杰曾志同志联系起来。据她的曾孙蔡军回忆,他和爷爷(曾志因投身革命无奈交管他人的儿子)从井冈山赴京看望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太奶奶,因生活困难,无奈之下表达希望可以解决家里的粮票问题,但是被太奶奶婉言拒绝了,因为她会觉得这是在借职务之便谋利益,后来她去世时给家人交代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井冈山的石头下,“绝不搞什么仪式”。随后我们通过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孙女的讲述,深入了解了这位“农民将军”解甲归田后依然坚持务农、带领乡亲建设家乡、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故事。他终生坚信“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要做简单的工作”,这样的坚持朴实又伟大。
回想在交大工作的这三年,我每天最大的目标和喜悦就是努力将工作任务逐条及时高质地完成。但结束了忙碌的一天回到家后,常常觉得缺少点什么,不管是通过反思还是看书,一直找不到破解的原因。直到来到井冈山,听到了这些革命先辈的故事,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名年轻的交大工作者,我的工作目标缺少“灵魂”,而这个“灵魂”就是在工作中坚持信念,树立远大理想:这个理想与信念和薪资、福利、头衔等现实的利益无关,它是能够在无形中促进一个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持久动力,鞭策着我们在脚踏实地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要去思考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平凡的岗位能为学院、交大乃至社会的发展做出绵薄的贡献,能够从创造新的方法和工作方式,让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人得到便利和满意。
此次短暂的红色教育之旅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年轻教师的使命,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有温度也要有高度,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发扬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井冈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