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陈丽媛、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及其国际影响

2020-01-08浏览量:2598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从最初的经济竞争转向科学文化领域、国际话语权等软实力的较量。我国处在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充分尊重本民族国家的特色与现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前提条件。基于制度理论与大学建设实践,本文从国家与世界、历史与未来、大学与社会三大关系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发现国家稳定与大学国际化相协调的全球竞争,政策传统与改革创新相融合的与时俱进,大学自治与社会服务相平衡的权责统一,共同构成中国模式的三维动态模型。

不论中国模式还是西方模式,均存在各自的制度优势,且随着时间推移,显现出制度趋同的动态过程。对于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情况与中国相似,中国的建设经验,如稳固有序的社会基础、强劲有力的政策保障、对外部环境变化与需求的及时反应等,比由学术共同体或市场主导的大学发展逻辑对其更为适合、更为奏效。

随着中国模式的发展成型,不仅新兴经济体国家可以学习借鉴,对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的未来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大学从来不是想象中那样存在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真空里。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政府的影响,国家与政府介入也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发达国家同样面对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的建设发展中如何协调与平衡国家意志、政府角色与社会需求这些问题。而中国模式恰能为此提供经验范式。

西方大学模式不可能一直引导、规范世界所有大学的建设发展。在与西方模式的冲突、碰撞与融合过程中,中国模式不是要取代西方模式,而是强调中国正在发展着与西方不同的模式。展望未来,到21世纪中叶,随着“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中国将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模式的国际影响也将进一步扩大。


来源:

陈丽媛,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及其国际影响.教育研究,2019,40(6):105-115.

作者介绍:

陈丽媛,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社会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刘念才,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大学评价与学术排名、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