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朱佳妮、吴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海归教师科研表现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

2019-04-23浏览量:1738

一、 前言

海归教师在促进我国科学研究规范化、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研究发现,部分海归教师进入高校后出现了无法适应国内科研体制和学术氛围的情况。本研究基于跨文化再适应视角,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从课题申请和成果发表两个维度对来自4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1417名海归教师回国后的科研表现进行考察,并重点关注他们在海外的适应情况、对院系工作氛围的认同情况以及与海外导师、同事和/或同门开展合作的频率三个方面因素对其科研表现的影响。

二、 研究结果

1. 海归教师对其回国后的科研表现总体评价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海归教师对其回国后科研表现的评价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这可能与部分海归教师中文学术表达生疏,对国内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话语体系不太熟悉以及国内外研究范式差异较大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海归教师对课题申请的评价低于发表成果。这可能由于高校在教师的考核和晋升中对课题层次的要求一般为省部级以上,但此类课题大多属于竞争性项目,覆盖面较小,申请难度相对较高,且部分海归教师缺少申报国内课题的经验,而在论文发表方面海归教师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个体倾向灵活调整产出策略。

2. 海归教师在海外的适应情况对其回国后的成果发表有显著正向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因素后,海归教师在海外期间的学习和工作适应情况每提高1分,海归教师对其成果发表的评价提高0.15分,且在.001的统计水平显著,但适应情况对申报课题的影响不显著(p>0.05)(见下表)。本研究认为,海归教师在海外学习、研究和工作适应得越好,意味着他们越能有效应对海外高校相对严格的学术训练的挑战,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术关系网络也较为宽广,这些都会直接促进他们学术成果的发表。

3. 海归教师对院系工作氛围的认同情况对其科研表现有正向影响

究其原因,首先,对所在院系工作氛围认同度高的个体更可能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促进科研表现能力的提升。再次,对组织内工作氛围的认同能够正向影响组织承诺,使海归教师努力通过提升个人的科研绩效来提高院系的整体地位。此外,高水平的组织认同可以减少成员间的内部冲突,教师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生产。最后,海归教师倾向于认同学术氛围自由、学术制度规范的工作环境,而这类工作氛围往往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对教师科研绩效具有正向效用。

4.海外学术关系网络成员的合作频率与海归教师科研表现呈显著正相关

随着科学分化和融合进程的加快,与国际学者广泛开展合作,对海归教师及时更新国际前沿研究内容,实现科研创新尤为重要。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看,由导师、同事和/或同门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可以看成一个稳定的学术关系网络,保持与他们的科研合作能够在获得稀缺学术资源合法使用权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学术资本;此外,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还不太高的背景下,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的海归教师占据了结构洞节点的有利位置。通过与海外的导师、同事和/或同门联系与合作,海归教师能够获得更多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的信息、机会和资源,从而对其申报课题或发表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 高校海归教师科研表现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课题申报

成果发表

(常量)

1.169

(.229)

1.039

(.197)

海外适应情况

.067

(.041)

.145***

(.035)

对院系工作氛围的认同

.386***

(.030)

.283***

(.026)

与海外导师、同事或同门的合作

.183***

(.046)

.201***

(.039)

性别(男性为参照)

-.071

(.069)

-.119*

(.060)

年龄(≤35岁为参照)

≥51岁

-.151

(.090)

.274***

(.078)

36-50岁

-.166*

(.074)

.052

(.064)

职称(中级职称为参照)

副高

.288**

(.090)

.324***

(077)

正高

.443***

(.099)

.628***

(.085)

学科(人文社科经管参照)

    理工农医

.134

(.069)

.012

(.059)

调整R2


.160

.231

N

1183

1179

注:(1)显著性水平:* p<0.05;**p<0.01;***p<0.001;(2)括号内显示标准误

结合上述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多举措并重提高海归教师回国后对院系工作氛围的认同感。一方面,院系层面应该为包括海归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创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通过资深教授“传帮带”或与青年海归教师结对等形式,加快海归教师对工作氛围的适应;另一方面,海归教师自身也应积极作出调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高校科研环境在完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时作为学术界的重要一员,学成归来理应与全体教师一起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二,鼓励海归教师回国后保持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海归教师而言,回国后保持与海外学术关系网络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向世界科学中心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经验对其学术和科研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本次问卷研究的结果显示,超过80%的海归教师不再与国外学术关系网络上的成员进行联系或合作。考虑到海外导师和共事过的同事、同门往往对他们的研究方向比较熟悉,会提供针对性的信息与建议。因此建议海归教师回国后继续维系并充分运用好已有的国际学术纽带,及时掌握国际学术前沿动态,将跨国资本有效迁移到学术职业中,以提升其科研表现能力。


来源

朱佳妮,吴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海归教师科研表现自我评价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55-60.


作者介绍

朱佳妮,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学生学者跨文化学术适应和德国高等教育与科技政策。

吴菡,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海归教师学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