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朱佳斌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一项质的研究

2019-04-23浏览量:1914

本研究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集成了三十位利益相关者(中外高等教育学者、中国高校和政府的管理人员、中国合作高校的国际方管理者和国际商务人士等)的不同视角。重点凝练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矛盾,提出了在构建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创建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以及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等方面着重用力的政策建议。 

(一) 创新型经济模式和高校管理模式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动力锐减,我国已经意识到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却仍未彻底推进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许多的受访者指出,当前中国高校的科研虽然引入了一些海外的高新技术与海归人才,但是这些一定程度上这些人才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科研直接产量为重点的“唯指标”化、实用主义氛围与潜心治学、挑战高峰的科研氛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改革高校管理模式重点在于如何激发大学师生内在的学术兴趣与创新活力、建设大胆创新的学术氛围与严谨治学的教学环境,让大学回归大学。 

(二) 机构同质化和高校多样化的矛盾。受访者的中国高校管理者认为,通过211和985工程,中国利用有限资源,在短时间内集中建设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校;但是,受访的中国高等教育学者则指出这种方式不仅会造成高校之间不公平竞争,也会加速高校同质化现象。后者的分层主要是基于行政逻辑,其实质是对高校行政式“分层”,且有固化特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型大学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并非每所大学都应该发展成为综合型大学,也不是每所大学都想成为清华或北大,政府应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鼓励高校的多样性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世界一流大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批世界一流大学。一个有序的高等教育体系能够规避院校的恶性竞争、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促使各个高校发展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办学特色

(三) 创新型人才需求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矛盾。受访的国际商务代表指出,与其他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往往需要额外的在职培训,特别是软技能(如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训。大部分中国的受访者也意识到软技能的重要性,且认为我国高校尚需改革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受访者一致认为中国高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必须引入更多的博雅教育和科学思维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育二十一世纪亟需技能(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等)的重要方法,同时可以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已被《新华文摘》(2017.1)全文转载。


来源:

朱佳斌, 马瑞克·范德文德, 江小华.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 37(3):59-64.


作者介绍:

朱佳斌,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工程教育;

江小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