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熊静、杨颉:如何改善“农村、贫困专项计划”大学生的学业适应与融入?

2019-04-23浏览量:1574

自2012年以来,为了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实施了“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政策(以下简称为“专项计划”)。到目前为止,重点高校每年招收专项计划生人数已由1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0万人,各重点高校中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比例显著提高。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区域间学校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以及国家优惠招生政策导向,这些学生入校后的学业适应及发展问题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和高校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

为了清楚地了解专项计划生的学业适应状况,并与其他录取方式学生进行全面的比较。本研究采用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在咨询相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自编《重点高校本科生学业适应状况调查问卷》,并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对入校后三个月及一年的大学生进行简单抽样调查。

研究结果发现,与普通招考生和自主招考生相比,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其中,学业适应表现良好的专项计划生比例偏低,而学业适应表现不良的专项计划生比例则偏高。分析学生访谈资料发现,专项计划生的学业过渡适应期普遍较长,入校后需要经过一年半或两年时间才能完全融入大学生活。可见,学业适应障碍和适应时间较长成为专项计划生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校前充足的大学学习准备能够显著地提升专项计划生入校后的学业适应水平,即入校前对大学学习了解、规划和准备越充分的学生,其入校后的总体学业适应表现会越好;专项计划生自身学业努力程度对其大学学业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项计划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各项活动中专注度越高、思考越深入、越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其学业适应水平就会越高;教师交流指导和学业辅导项目均能够显著地正向促进专项计划生学业适应水平的提升,且教师交流指导的促进作用较大;此外,不同压力应对方式对专项计划生的学业适应水平产生显著性影响,但影响效应存在差异。问题取向积极应对方式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专项计划生的总体学业适应水平,而回避取向消极应对方式则对专项计划生的学业适应水平产生较强的负向影响。

因此,针对专项计划生在重点高校面临的学业融入困境和挑战,结合当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标,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强化过渡补偿教育意识,为专项计划生开展入学准备指导项目;其次,拓宽师生互动机会与渠道,提升专项计划生的学业投入程度;最后,完善学生学业辅导体系,满足专项计划生的多元化学业辅导需求。



来源:

熊静,杨颉.招生政策倾斜背景下农村、贫困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研究——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7):30-38.


作者介绍:

熊静,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学习发展、高等教育公平;杨颉,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战略发展、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