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陈丽媛、杨建华、高磊:一流大学学术大师的指标表现及其引育机制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

2019-11-12浏览量:1197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对学术大师的衡量指标进行探讨,选取“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主编”三个学术大师指标。然后以世界顶尖大学组与世界一流大学组作为对标,考察中国顶尖大学组与中国一流大学组在学科层面的学术大师分布情况,以及学术大师指标在大学层面的表现如何。


研究发现,从学科层面看,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指标上,材料科学与农学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来自中国顶尖大学组与世界顶尖大学组的占比相同,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在数学与工程学中,来自中国一流大学组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占比最高,超过了世界顶尖大学组、世界一流大学组与中国一流大学组。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主编两个指标上,中国顶尖大学组与中国一流大学组在各个学科的占比均为零。在大学层面,中国顶尖大学组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指标的得分均值超过了世界一流大学组,但与世界顶尖大学仍然存在差距。而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主编方面,中国大学尚未实现零突破。


鉴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仍然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术大师指标上存在差距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学术大师的引进与培育机制。通过学术大师案例分析发现,第一,大师的引进与培育各有裨益。大师引进在相对较短时间内能够看到成效,但也容易出现政策投机、“抢人”、“挖人”等乱象;引进的大师能否真正留下并在学科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也有待观察。大师培育尊重了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规律,但周期相对较长,也容易出现学术垄断、近亲繁殖等问题。第二,大师的引进与培育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形成两种规范性的大师产生机制。


最后,在定量比较与案例分析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下述若干建议:通过政策推动,加快大师引进;通过师承关系,吸引大师加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下一代大师;通过强化影响、淡化指标,优化大师评价机制。 


来源:

陈丽媛,杨建华,高磊.一流大学学术大师的指标表现及其引育机制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7(3):70-79.


作者介绍:

陈丽媛: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社会学、国际与比较教育。

杨建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6级硕士研究生

高磊: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17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