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刘少雪、江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跟跑型”教师现象探析

2019-12-14浏览量:120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转型发展期,很多大学的办学目标在最近20年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这些大学寻求在世界和国内高等教育界坐标地位的目标追求。身处这些大学中的教师,既是国家创建一流大学的贡献者、受益者,也是大学快速转型发展过程中压力和风险成本的承担者。原有的教师队伍随之出现分化,其中部分教师越来越跟不上学校快速转型发展的步伐,沦为大学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跟跑者”。从教师自身来说,这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乐观,但又不想放弃现有岗位,职业发展的负担较重;从大学组织来说,也希望尽快消化“跟跑型”教师,但在具体做法上又很矛盾:既不愿意为他们降低职务晋升条件,又缺乏切实有效的方法让这部分教师退出岗位。因此,理性分析大学在快速转型建设一流的道路上出现的“跟跑型”教师现象,探讨消解和避免未来继续出现“跟跑型”教师的制度机制,是本文的主要意图。

根据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模型,本文将高校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与学校的工作要求、资源供给联系起来,分析“跟跑型”教师的形成过程及可能原因。文章采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参与式观察、非正式访谈、档案记录等多种渠道搜集资料,选择5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展现当前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跟跑型”教师的工作要求—资源供给与实际表现。

从工作要求与资源供给来看,学校偏重向教师提供物质化的工作资源,对教师工作的激励作用不充分。从5位“跟跑型”教师的工作表现来看,他们教学表现良好,并得到组织的正向反馈,但是科研表现不佳,这直接影响了职业晋升,但学校和学院并没有由此而改变对他们的工作要求和资源供给策略,晋升的难度越来越大。

培育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既是大学作为教师聘用单位的法律义务,也是大学实现与教师共同成长、追求卓越的责任使命所在。在当前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引进一批业已成熟的学术创造力旺盛、贡献力强、与学校发展目标匹配度高的教师,以引领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和队形转换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大学需要建立起与其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内部教师职业成长机制,关注大学快速发展过程中已有教师队伍的分化及可能会出现的“跟跑型”教师现象。一流大学需要一流教师来建设,同时亦有培育一流教师之责任,这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本义之一,也是对我国大学转型发展的考验。


来源:

刘少雪, & 江珊. (2019).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道路上“跟跑型”教师现象探析——基于z大学的案例研究. 现代大学教育(3).

作者介绍:

刘少雪: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大学教育教学,工程教育。

江珊: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