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全球化、国际化以及科技创新等趋势持续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改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益物品”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以下简称《反思教育》)的报告,提出了教育应从一种“公益物品”转变为全球“共益物品”的主张,开始对教育的理念进行新的思考。《反思教育》认为,在基础教育或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作为一种“公益物品”的理念被广泛接受,但它能否适用于基础后教育仍然存疑。[1]
德赛(Desai)和蒂拉克(Tilak)认为,作为一种公益物品(a public good),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必须是由国家资助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即公共和社会福利,包括:推动一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改善人力资本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等,这同时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2][3]然而,当我们以此描述高等教育时(即由国家资助的公益物品),高等教育中国家资助的减少甚至是消失、学费的增加、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国际化及市场化趋势的加强等因素都使高等教育作为公益物品的理念受到了严重质疑,而这的确是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普遍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等教育造福公众及社会的正外部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部分)仍然得以保持。可是,如果我们在作为非公益物品的高等教育上继续沿用公共利益或是公益性这一概念,这在理解上似乎有些牵强。所以,基于《反思教育》以及部分学者对“公益”和“共益”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较之于“公益物品”(public goods)和“公共利益”(the public good)等概念,“共益物品”(common goods)和“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在高等教育领域更具适用性。
01 “共益物品”与“共同利益”
“共益物品”(a common good)指的是被特定群体的所有或大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且对其有益的活动或资源,带有鲜明的集体属性(无关公共或者私有)。共益物品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个体或群体间的积极互动(即集体努力)得以存在,参与者经由该互动过程获得益处。[4] “共益物品”是一个微观且具体的概念,包括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物品”,如音乐会、庆祝晚宴、团体运动等。与公益物品相比,共益物品的提供者多种多样,可以是个人、家庭,也可以是团体和国家。而其特指名词形式“共同利益”(the common good),则是一个更为宏观抽象的概念。在《新牛津英文词典》中,“共同利益”指的是所有人的利益(the benefits or interests of all)。[5]“共同利益”可以是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作为“共同利益”的一座城市的类似于作为一种“共益物品”的音乐会,但前者具备时间上的延续性。一次音乐会的结束就意味着音乐会这一具体的“共益物品”的失效,但城市却在居民的参与中延续下来,他们创造了一种只在其参与和互动中存在的利益(城市),这种利益同时也构成了每个人的幸福生活。据此,人类在本质上共享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都属于共同利益。[6]
在此意义上,教育或者高等教育本身,既可以被看作是“共益物品”,也可以被当作是一项“共同利益”,因为接受高等教育,可被视为一项具体的活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均能从参与过程中获益;而高等教育也并非“转瞬即逝”的,它同样是一种理念和过程,具备一定的抽象性,在时间流逝中仍然得以留存,惠及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不断推动社会进步。[7]但是,鉴于有学者强调共同利益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其本质是“共同的善”,用以维系某种抽象社会关系模式,而不是实现某种特定的具体目的。[8]因此,本文认为把高等教育视作为共同利益服务的共益物品更为恰当。
02 “共益”对“公益”的超越
由此看来,从“共益”视角出发,把高等教育视作服务于共同利益服务的共益物品,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超越了原有的“公益”理念:
首先,高等教育将摆脱长期备受争议的“公益”与“私益”话题。作为一种为共同利益服务的共益物品,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将不再是基于其“供给方式”(公共或私人供给),而更多与其“结果”(造福社会和公民)相关。那么,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作为“共益物品”的理念可以为渐增的私立教育提供者以及逐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提供合理的解释。
其次,把高等教育视作“共益物品”的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共益物品”具有内在价值和共同参与的鲜明特征,鼓励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共同努力,以使所有参与者共享利益。这尤其符合当前对终身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倡导。这一理念有助于改变高等教育的模式及过程,实现从被动的“教”(educating)到主动的“学”(learning)的转变。
再次,高等教育作为“共益物品”的理念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与和谐的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全球化正遭遇逆流。例如,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反对全球化经济,反对移民和外来宗教。美国的做法带有典型的民族保守主义色彩,而保守主义的本质“就是一种本位论,自我利益、自我价值绝对优先”。[9]这种民族保守主义,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边界退化、跨国参与等背道而驰。[10]在这样的逆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共益物品”的高等教育凭借其“普遍的共同性”将有助于缓和逆全球化潮流。
03 高等教育全球“共益性”的体现
Tian(2019)[11]认为,高等教育中的“共益”理念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尤为重要,因为“共益”理念拒绝封闭和保守,鼓励全球高校和受教育者共同协作、积极参与、共享成果。高等教育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贡献于全球共同利益:(1)培养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及不同文化的全球公民,他们将成为解决人类文明冲突,构建和谐世界的掌舵者;(2)探索新知识、扩展知识边界并产出具备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增进人类福祉;(3)开展公共/社会服务,包括公共参与活动及提供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4)文化传承与创新,将宝贵的文化和传统在全球范围内代代相传;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排斥他国文化,努力构建多元文化氛围;(5)推动社会流动,这正是《反思教育》中强调的有关教育对全球共同利益的独特贡献。总的来说,作为“共益物品”的全球高等教育应该对所有人有益,提升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并不断推动社会公平。
在此基础上,如果将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全球性的共益物品,那么,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开展合作,打破利益壁垒,由此构建利益共同体。这正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同时也反映出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不断加深的联系与融合。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高等教育从“公益”向“共益”的转变不仅是一种理念上的改变,也是高等教育责任主体的改变,它重新定义了高等教育、学生、社会和国家间的关系,也即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及其相关决策不应仅被视为是政府的责任,更广泛的外部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和大学本身也需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Paris: UNESCO, 2015),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
[2] Jandhyala Tilak, “Higher Education: A Public Good or a Commodity for Trade?”, PROSPECTS 38, no. 4 (2008): 449-450.
[3] Meghnad Desai, “Public Good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Providing Global Public Goods: Managing Globalization, ed. Inge Kaul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3-65.
[4] 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Paris: UNESCO, 2015),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
[5] Judy Pearsall, ed.,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8), 370.
[6] Séverine Deneulin and Nicholas Townsend, “Public Goods, Global Public Goods and the Common G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34, no. 1/2 (2007): 27.
[7] Lin Tian and Nian Cai Liu, “Rethink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s a Common Good”, Higher Education 77, no. 4 (2019): 637-638.
[8] 黄静潇,汤晓蒙.从公益事业到共同利益——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理念的转变谈起[J].教育发展研究,2017,(09):80.
[9] UNESCO, 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Paris: UNESCO, 2015),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3/002325/232555c.pdf.
[10] 叶江.全球化退潮及民粹民族主义兴起对现代世界体系的影响[J].国际观察,2017,(03):56.
[11] Lin Tia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 Dual Identity Related to Global Common Good(S)” i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 and Seeking N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ontributions, ed. Yan Wu et al. (Rotterdam: Brill Sense Publishers, 2019), 108.
来源:
田琳, & 吴燕. (2020). 从“公益”到“共益”:全球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41(1), 111-118.
作者介绍:
田琳,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功能、高等教育与全球化和国际化。
吴燕,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研究、大学评价与排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