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
观点与争鸣

【观点】吴菡,朱佳妮,周默涵:学缘和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 ——一项基于上海高校的混合研究

2020-07-22浏览量:3927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海归教师在国外接受了规范的学术训练,研究视野宽广,国际学术网络丰富,其在提升我国高校学术起点、推进学科建设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学缘结构作为衡量高校师资队伍质量的重要指标,被纳入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学缘”的内涵较为丰富,学术界尚未对其概念形成统一的界定。相关文献主要使用“学缘”术语来描述两类现象:一是教师任职院校与毕业高校之间的关系;二是由于师徒和同门之间“学术基因”相承而建立起来的学术源流关系,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种形式。为了便于叙述,本文将前者称为“校缘”,后者称为“人缘”。现有研究发现,学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而海归教师因同时拥有国内和海外二元学术关系网络而在学缘上表现出特殊性。

本研究使用混合研究方法,量化部分数据来源于“高校海归教师的归国再适应研究”课题组2017-2018 年对全国部分高校海归教师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者选取上海参与调查的21所高校的359位海归教师为样本,在质性部分对来自上海6所高校的10名海归教师开展一对一半结构访谈,共同探究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研究发现

(一)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和学缘现状

1. 海归教师对自身学术职业发展的总体评价不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海归教师对课题申请、学术成果发表、科研合作与交流、拓展原有研究和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这五个维度的评价均介于“一般”和“比较满意”之间,即海归教师对自身的学术职业发展情况并不十分满意。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如两位受访教师都表示在科研上进度缓慢,达不到自身的期望。进一步探析海归教师对学术职业各维度发展的满意情况可以发现,课题申请的满意度均值最低,其次是学术成果发表,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维度得分最高。

2. 海归教师的学术“近亲繁殖”率较低,而与海外导师的联系频率相对较高

在本研究中,21.2% 的海归教师与目前任职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校缘”,这一比例远低于我国部分研究型高校海归教师的“近亲繁殖”率,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高校总体“近亲繁殖”程度相比也较低。海归教师的本校就读经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大部分有本校校缘的海归教师都属于非“纯粹的近亲繁殖”。在“人缘”方面,海归教师与国内外导师和同门的联系频率均处于“偶尔”和“经常”之间,但其与导师的联系频率显著高于与同门的联系频率,其中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最高。此外,相较于本土同侪,海归教师国内“人缘”关系网络的强度和广度都较弱。

(二) 学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

1. 学缘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入场券”的获得

在本文中,16.7% 的海归教师因曾经的导师和/或同门师兄弟姐妹在该校工作而来到目前就职的学校;聚焦到与目前任职高校存在“校缘”的海归教师群体,64.5% 的海归教师表示选择回到母校的原因在于曾经在该校学习过。由此可以推测,“校缘”和“人缘”都可能影响海归教师学术职位的获得,访谈资料也佐证了研究者的推测。学缘对海归教师职业获得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二。其一,通过与社会关系网络中处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个体进行日常交流获得学术职业信息,此时学缘具有“信息桥”功能;其二,“人缘”能够以“人情网”的方式影响海归教师以低于学术标准的水平获得学术职业入场券。

2. “校缘”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由于不同阶段和不同丰富度的本校校缘对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将海归教师在任职高校的学习经历分为“无”、“1 段”、“2 段”和“3 段”四种类型进行讨论。从回归结果看,海归教师与目前就职高校是否存在学缘关系,以及“校缘”的亲疏程度,对海归教师各个维度以及整体的学术职业发展均不存在显著影响。但访谈发现,拥有本校校缘的海归教师认为“近亲繁殖”对学术职业发展兼具积极和消极作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结果的不完全一致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复杂性。访谈结果显示,在积极作用方面,首先,拥有本校校缘的海归教师更熟悉任职高校的制度、学术和人际环境,这使其能够较好地度过反向文化再适应阶段。其次,“近亲繁殖”的海归教师更易产生组织承诺,而学院对海归教师本人也知根知底。基于信任的双向选择,往往能够为海归教师提供更多学术资源。在消极作用方面,拥有本校校缘的教师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人情义务和“关系”社会的维持责任,具体表现为承担较多的教学和其他非学术事务,这将直接影响教师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学术“近亲繁殖”不利于个体拓展学术关系网络,影响多样性学术资源和机会的获取。

3. 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本文将“人缘”划分为4 种类型,分别为国内导师、海外导师、国内同门和海外同门。依据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提出的关系强度表现纬度,本文选择用海归教师与导师和同门联系(包括正式的科研合作以及非正式的学术信息交流)的频率表示“人缘”关系的亲疏。回归结果发现,海归教师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其学术职业发展影响显著;具体到学术职业发展的各个维度,与海外导师联系的频率对海归教师的科研合作、拓展原有研究和开辟新的研究有显著正向影响。导师负责制、结构洞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能够解释对该研究结果进行解释。

三、建议与启示

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从高校和海归教师个体层面提出研究建议。其一,高校应做好海归教师“传帮带”工作,帮助海归教师尽快适应国内学术环境;其二,高校应建立竞争性人才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其三,海归教师应继续与海外导师保持沟通,维持并拓展国际学术关系网络。


来源:

吴菡,朱佳妮,周默涵.学缘和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一项基于上海高校的混合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0,18(02):51-57.

作者介绍:

吴菡,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海归教师学术职业发展与学缘、拔尖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朱佳妮,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学生与学者跨文化及学术适应、德国高等教育与科技政策研究。

周默涵,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海归教师、工科女性教师研究。